徐克文艺片最佳是《棋王》?

admin2025-08-24  2

本文作者:李啸天

徐克,被称为老怪,他的确是一个怪物,不符合常理的逆生长就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早年混在电视台,一部改编自古龙小说《九月鹰飞》的电视剧《金刀情侠》让他吸引了电影圈的注意,大家都觉得很有导演潜力。但是,紧接着他的第二部同样改编自古龙小说《楚留香传奇》的武侠剧,剧名叫做《侠盗风流》,却扑街了。不过,此时的徐克不仅没有遭遇打击,反而摇身一变,进军电影圈,顺利拿到吴思远递上来的片约,执导了新浪潮的开山之作《蝶变》,爆得大名。

自开始拍电影,三部作品《蝶变》《地狱无门》《第一类型危险》出来,票房三连扑。按说,这样的表现,对很多新导演来说,足够致命,足够断送职业生涯了。可是,徐克却不,他不仅没有断粮,反而被麦嘉看中,一举跃升为“新艺城七怪”之一,反而发展更好了。

进入“新艺城”后,其执导的《鬼马智多星》,一举成名,终于成为拥有市场号召力的导演。隔壁“嘉禾”赶紧将其请过来,砸重金让他执导《蜀山:新蜀山剑侠》,结果票房又扑了,表现惨烈。但是,徐克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嘉禾”的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电影工作室”,拥有了更多话语权。(“电影工作室”的确是“金公主”体系下的,那是因为“嘉禾”挖角,雷觉坤拼命挽留的结果。)

这样的徐克,发展轨迹实在是怪了,完全的逆生长。

原因其实也简单,因为大家都熟悉的“二八律”。票房只是一个指数,是面向观众的,是“八”。但是对于行家来说,他们是具有决定性的“二”,完全可以不看票房,而是从电影中看到导演的执导能力,看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然后真正决定导演的命运。“二八律”里,“八”可以为“二”打基础,但“二”也可以不受“八”的影响。吴思远、麦嘉、嘉禾之所以给徐克机会,就是看中他的能力,更看中了他的潜力。趁他市场表现差的时候拿下,正好可以省钱,以低约签下,简直不能再好。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香港电影发展的上行期。如果是下行阶段,就完全不会发现这样的逆生长奇迹了。徐克,赶上了好时候。

香港电影的全盛期,也就从1978年的《醉拳》开始,到1995年的《红番区》,短短20年时间不到,始于成龙,终于成龙。徐克从1979年开始介入电影圈,真正赶上了好时候。

“电影工作室”成立之后,开山之作,是《上海之夜》。一个民国的爱情故事。其实,讲的是徐克与施南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一个一身文艺,郁郁不得志的青年,游走在末世的大都市里,徘徊河畔,才华无从施展,混到连吃饭都成问题。但是,在他的心中,却盛开着一朵白莲花。那是在乱世中曾有过的一面之缘,又私情相约的纯情女郎。

尽管有新的恋情主动送上门来,投怀入抱,而且人也不差,但距离他心目中的白莲花,总差了点意思。毕竟,新来的是个老土,不够清新脱俗。

最后,就在终于要下定决心想要接受新恋情的一刻,却突然发现白莲花并没有消失,而且就绽放在了眼前。于是,不顾一切也要回到当初,去拥抱内心深处渴望依旧的那份爱情。

哇,好感人。好纯情的男女青年。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徐克对于施南生的感情,说的是无论世界有什么变化,他对她都会始终如一,至死不变,不会有什么插足者。

可惜的是,多年以后,当真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撩动了他的心弦,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抛弃糟糠之妻,拥小娇妻入怀的。时间啊。这脸打得啪啪的。

但这是后话了。本篇也不多去讲私人感情,毕竟咱们盘的是电影史。

《上海之夜》就在那里呢,就多散发了这么一点。

《上海之夜》上映于1984年。这个时间背景,需要多说一点。

再往前一点。1982年9月,英国与中国正式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谈判之后,从大会堂北门台阶下去时,结果心不在焉的她不小心跌了一跤,这成为了当年全球传播最广的电视镜头之一。

大英帝国的威势,随着这一跤的跌倒,也跟着倾塌了。携“马岛战争”胜利之威,撒切尔夫人原本是很强硬的,万万没想到在北京碰上硬钉子。

这一消息,传到香港之后,引起巨大的震动。对于香港来说,回归祖国已成大势所趋,无可阻挠。不过,对于接受港英政府统治多年的港村市民来说,思想需要转变,一时间接受不了这个结果。毕竟,那时候的大陆太穷了,谁也不想锦衣玉食地去投奔一个粗衣粝食的穷亲戚,谁愿意主动去过穷日子呢。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毕竟谁也不知道30年后的中国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国力雄壮。

所以,从1982年起,再加上当年的“千禧年”危机,两种舆情的叠加,在香港人的心目中弥漫着一种浓重末世情绪,不知道香港的未来该往哪里去,悲观情绪弥漫。这样的情绪,在当时的香港电影里普遍存在,像《英雄本色》里的礼崩乐坏,大家都不再遵守规矩,周润发还直接通过台词说“想不到香港的景色这么美,这么美的东西一下就没了,真是不值得”。《胭脂扣》里对当下的批判与对过往的怀恋,还有《黄飞鸿》里的清末乱世更是直接对应了末世的观感,都是这种情绪的体现。早年间《精武门》《大侠霍元甲》里那种同仇敌忾、凝聚民族精神的风貌已经很难看到了。

徐克是嗅觉敏感的电影人,他迎合了这种悲观情绪,将开山之作,选择《上海之夜》,一个远离徐克生活轨迹的时代故事。同时,既然是开山之作,还有他致敬香港电影的源头---旧上海电影---的意味。很明显,《上海之夜》的故事源自老上海电影《十字街头》与《马路天使》,旧瓶装新酒,讲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也是徐克电影的显著特色,他非常擅长改编旧IP,然后讲一个全新的故事,从《上海之夜》到《英雄本色》《倩女幽魂》,再到《新龙门客栈》《黄飞鸿》,乃至于《七剑》《智取威虎山》,莫不如此。有关这一点,接下来我们还会细说。

《上海之夜》的故事框架就来源于《十字街头》。原片讲的是:

在动乱的年代下,数万年轻人被抛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事业、爱情、理想,如此等等,都成为他们不得不去面对与抉择的关键。而他们的每一次选择,也将影响各自的命运。黄浦江畔,滚滚江水是彷徨着不断的愁绪。毕业于华东大学的小徐找不到工作,一度起了轻生的念头,关键时刻被老赵(赵丹 饰)救下。老赵和小徐、阿唐、刘大哥都毕业于名门学府,可是空有一身才学却无法在乱世找到自己的位置。绝望的小徐踏上归乡之途,刘大哥奔赴战场。老赵和阿唐则分别在报馆和商店找到一份工作。在一次冲突中,老赵结识了在纱厂当教练员的姑娘杨芝瑛(白杨 饰),爱情之花艰难地绽放。

《十字街头》上映于1937年4月15日,那时候 尚未发动“八一三事变”,那是四个月以后的事。当时的上海仍处于盛世繁华时期。但是一批左翼电影工作者,出于社会批判,拍出了带有左翼思想的这部影片,以期引人发醒。讲的是浮华背后的迷茫青年,讲的是他们该何去何从?

《上海之夜》的故事与《十字街头》如出一辙,讲的是张艾嘉饰演的舞女,原想打算跳江而死,结果被钟镇涛救下,两人因此私定终身。结果,由于 人的进入,他们迅速分开,钟镇涛加入了抗日救亡的军旅。待到抗战结束,钟镇涛回到上海,找了个住处,就在当初救下张艾嘉的江边,就想着如何再与张艾嘉相遇,再续前缘。

张艾嘉也有同样的目的。于是,他们不期然成了上下楼的邻居,却因为缺乏见面与沟通,一直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这时候,外地来沪的女子叶倩文也阴差阳错地来到这里,被张艾嘉带回了家,过起了同居生活。然后,在钟镇涛认出张艾嘉之前,先与叶倩文混熟了,而且摩擦出了感情。

后面,就开始各种纠葛,发生很多搞笑的故事。至于钟镇涛、张艾嘉、叶倩文同住一楼的部分,《上海之夜》明显借鉴了《马路天使》。影片将两部当初名震1937年的影片合二为一。然后,还借鉴了五六十年代香港喜剧片《一板之隔》等影片的喜剧风格,添加了影片的喜剧色彩,将原片的风貌彻底改变。

最大的问题来了。

《十字街头》与《马路天使》,作为左翼电影,尽管是在批判社会,讲青年们该何去何从。但它不是白问,不是凭空制造疑问。实际上是暗含了荅案的,那就是去延安,去投奔中国革命的中心。左翼的左,就体现在了这里。

可是,到了徐克这里,就完全变了。

原片主旨是对红色政权的向往,徐克的改编则是对香港时局的忧虑,隐含的是不想回归祖国。一个向左,向往革命与改变,一个则向右,趋于保守与不变,彻底南辕北辙。等以后徐克改编《英雄本色》《龙门客栈》时,同样如此,改得让人彻底忘了原片的面貌了。

徐克电影的好与坏,也突出表现在了这里。后面我们再说。

只说《上海之夜》时期的徐克。他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思想家,对于世纪末的悲观情绪,他并没有直接呈现出自己的观点,只是抓住了这种情绪,并加以利用。

对于当时的港人来说,回归意味着改变,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于是心生忧虑。北京对于这种情绪,是有回应的,承诺“马照跑,舞照跳”,香港的制度不会变,依旧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架不住他们就是忧虑啊。何况,“千禧年”来临,让信奉基督的人,更是忧虑重重,觉得要到末世了。

这种思想,发生改变有两次契机,一次是1992年的华东水灾,一次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东水灾的发生,经过电视镜头的呈现,牵动了香港人巨大的同情心理,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大募捐,电影界还专门拍摄了一部《豪门夜宴》,所有参与人员全部零片酬,最后将票房全部捐给祖国。这一次,让香港与大陆的心第一次连接在了一起。然后就到了北京奥运会时期,中国健儿第一次全面战胜美国,第一次登上了金牌榜第一名,随后金牌 员到港访问,一时间万人空巷,升腾起了巨大的民族团结一齐的情结。在这之前,杨利伟成功升上太空,也激起了香港人巨大的骄傲心理。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慢慢又变味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1980年代,不是这个样子的。撒切尔夫人的那一跤,摔痛了香港人的心。《上海之夜》,其实是《香江之夜》,徐克迎合了大众情绪。然后,又讲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前面已经说了,《上海之夜》里的爱情,其实是徐克与施南生的。

也投射了自己与爱人施南生的爱情的坚定。

作为“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徐克与施南生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的,非常认真地想要讲好这个故事。

最终,《上海之夜》票收1162.5万,位列票房榜第15名,一部文艺气息浓郁的影片,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表现相当不错。“电影工作室”的局面被打开了。

从根本上来说,《上海之夜》依然是一部比较主流的商业片,算不上文艺片,毕竟影片中的社会刻画,过于浮光掠影,既不深刻,又不全面,影片中贩卖的是各种搞笑又肤浅的段子。钟镇涛与田青的各种搞笑,都在迎合当时的市场,今天再去看就让人难起波澜了。

就这样,《上海之夜》,以及紧随其后创业第二部作品《打工皇帝》,都有些尴尬,说文艺吧,谈不上,但你说徐克没有想法吧,显然又不是。最终的结果是,有文艺片的想法,但终究是商业片,不上不下。

说到底,用徐克自己在80年代接受访谈时所说,“开始明白身处这个社会的生存方式不可以令自己经济产生太大的问题,这会累及其他的电影工作者。原则坚持是要的,但也必须明了其生存方式…....电影在香港不是一个试片室里面的事,而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同许多人有关的一个活动”。

开了工作室,当上了老板,必须要挣钱为第一目的,其他的都要往后放。所以,不能将《上海之夜》《打工皇帝》看成是文艺片了。

实际上,《打工皇帝》少有地纪录了80年代香港的面貌。那个时候的香港,身为“ 四小龙”之一,因为成绩了西方的产业经济的转移,香港尽管是弹丸之地,却汇集了大量劳动密集产业,因而出现了大量劳工阶层。

进入90年代后,香港现实产业升级,本地工厂纷纷转移到内地,香港逐渐变成了金融中心。80年代产业化的过程,也是普通人最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稳定收入的时期,全民繁荣时就是在这个阶段实现的。

《打工皇帝》难得地记载下了80年代香港产业工人的生活面貌,记载了香港工厂林立、底层拼搏、房价尚未飙升的“黄金时代”。但是,问题也在这里,徐克的故事过于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转而用一个企业公主爱上了打工仔的反向“灰姑娘”故事,完成了整部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打工皇帝》应该是徐克唯一主演的影片。尽管是与许冠杰、泰迪罗宾联合主演,但那也是主演。其余,就都是客串性质的演出了。只有这一部,戏份吃重,难得地呈现出了不俗的演技。

如果说创业片《上海之夜》《打工皇帝》,多少还有一颗文艺的心在里面,这两部作品之后,徐克就在商业化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了,开启了他的快车道。尽管《打工皇帝》拿到了1693万票房,闯入了票房前十名,位列第八位。但徐克还是开启了彻底的商业化大门。

接下来,一部《英雄本色》,不仅让吴宇森、周润发实现了华丽的蜕变,也让徐克的“电影工作室”成为了一个耀眼的招牌。徐克也第一次凭借本片拿到了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大获全胜。

那么,《英雄本色》是怎么来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接下来为大家进行揭晓。

这里,多说一嘴,继续聊一下徐克的文艺片的问题。

在拍摄完《打工皇帝》多年以后,在经历了香港电影的风云际变之后,到了1991年,徐克终于正儿八经地执导了一部纯文艺片,《棋王》。这也是徐克职业生涯文艺属性最佳的一部影片,没有之一。

此前,与之后,徐克都再没有拍出过《棋王》这么高超的纯文艺片。

《棋王》改编自两部小说。一个是大陆作家钟阿城的小说《棋王》,一个是台湾作家张系国的小说《棋王》。两个小说本来并不相干,但因用了同一题目,遂被徐克的电影工作室将两篇小说溶合成一部电影。也算是很大胆了。

钟阿城(也叫“阿城”),是被大众低估的一名作家,才华横溢,作品水平非常高。《棋王》是他的代表作,另有《树王》《孩子王》,同样水平极佳。

张系国,则是台湾科幻小说倡导人之一,著有科幻小说系列《星云组曲》《夜曲》《玻璃世界》《城三部曲》等。《棋王》是一部带有特异性质的写实小说,张系国自认这是他写作以来最满意的长篇小说。

电影《棋王》,将不相干的两部作品揉在了一起,用“卷毛”岑建勋饰演的角色传了起来。讲他要拍一个电视节目,在台湾寻找拥有预测未来功能的小神童去在对战棋王。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卷毛回忆起了自己儿时在大陆发生的另外一个棋王的故事。

两部小说,为这部影片打下了坚实的底子。加上侯孝贤作为电影策划。而且,找来了梁家辉来主演大陆棋王,更是找对了人。梁家辉将片中的怪才王一生演得精彩绝伦。

不过,话说回来,《棋王》的优质,主要作用还不在于徐克,而是联合导演严浩。这部电影是严浩与徐克联合执导,徐克位列严浩之后。

严浩,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香港著名作家和新闻工作者严庆树(笔名唐人、阮朗),是长篇小说《金陵春梦》的作者,“阮朗”笔名则用在一系列现实主义题材小说。

严浩同样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主力大奖,拍出过《滚滚红尘》《流水似年》等文艺佳作。

《棋王》的故事分为大陆部分,台湾部分,很显然大陆部分文艺属性很浓的部分出自严浩之手,而台湾部分相对热闹更商业一些的部分,则来自徐克。

《棋王》作为大陆作家的小说,属于“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控诉与批判,写的是文哥对年轻一代的摧残,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凌辱。他们明明是时代的弄潮儿,拥有一身知识,拥有特殊的技能,却被扔下乡下,搞上山下乡,整天灰头土脸,无从施展自己的所长,还要面临挨整,面对昏暗的未来,遭受悲惨的命运凌迟。

电影《棋王》加上了台湾的部分,值得两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台湾部分的时间已经到了90年代,台湾已经到了产业升级社会转型期,社会同样充满了躁动与喧嚣,年轻人同样面临着新选择,在涌动的时代潮之下一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与方向,同样充满了迷茫。拥有特长的天才,依旧无法适应这样的时代,面临着被利用被压榨的局面。

因为两个部分分别来自严浩与徐克,在融合上不是特别的好,也因为原著并没有台湾的部分,电影是为了当下的观众硬加上去的,添加的不算太好。其实,只按照原著去拍,无疑会更好。影片中真正打动人的部分,也是大陆梁家辉的部分,也即原著中刻画的部分。

现在去看,《棋王》依旧是一部优质的影片,依旧能够打动人心,尤其是梁家辉,至今仍是他的经典银幕形象之一。

可以说,《棋王》不仅是徐克执导的电影中最具文艺气质的影片,在“电影工作室”出品的所有电影中,都是最文艺的一部影片。很值得一看。

接下来,开聊《英雄本色》。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182.44.5.115/yule/1755979276a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