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打歌”了吗?直播、算法与全新创作:江苏卫视的音综实验

admin2025-08-23  2

如今的荔枝广场,每到周五就热闹非凡,从下午的红毯上班直播到晚上的打歌舞台,台内外人头攒动,声浪不断。当录制的信号灯一亮,舞台与观众的距离被瞬间打通,气氛立刻达到顶点——这就是江苏卫视全新节目《打歌2025》的魅力。

节目规则很简单:没有滤镜,没有后期修饰,所有表演都通过直播同步送达观众。歌手的呼吸、情绪起伏,甚至一两次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毫无遮掩地被捕捉。

节目首期,歌手蔡依林在唱完《PLEASURE》后笑着说:“Live就是会有小插曲,但也会有无可替代的惊喜。”在她看来,舞台上出现的瑕疵,恰好是这档直播节目的魅力所在。

对节目团队而言,这样的“不设防”是一次技术耐力赛:多机位信号传输必须无缝切换,后台与主舞台的衔接不能出半点差错,还要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相比录播,直播的不确定性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让舞台出现瑕疵,但也正是这些不可预测的瞬间,让观众记住了这一刻。

在当下的新歌推广环境里,这样的舞台是奢侈的。它要求歌手有足够的创作力和现场掌控力,也要求团队有应变能力。节目选择用这种方式开门见山,多少带着点“不怕摔跤”的勇气。

当“打歌”拥有多元表达

《打歌2025》有一条硬规则——只能唱新歌。不是改编老歌,不是翻唱爆款,而是真正的全新创作。这意味着,歌手站在舞台上时,既没有情怀滤镜,也没有历史热度可借,观众对他们的作品是第一次听,也是第一次判断。

在这种“零起点”的环境里,新歌首唱就变得尤其重要。第二期节目,刘端端带来新单曲《不如不见》,让无数观众看到一名演员敢于跨界的勇气。上周播出的第四期节目,更是一口气汇聚了两首首发新作:吴垚滔的《芸芸》则用快节奏的说唱与犀利的歌词推进,直面社会现象;陈立农的《完美猎人》通过高难度的音域跨度,展现其日渐精进的唱功。这种在节目首唱新作的机会,对歌手来说既是高光时刻,也是一次实力验证。

而在“首唱新作”之外,舞台的风格依旧多元。阿云嘎的《知己》,像一出浓缩的音乐剧;龚琳娜的新作《问西湖》,用元曲戏腔和细腻身段,把舞台变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王赫野用《手心海》将感情里的拉扯表现得淋漓尽致,轻轻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陈卓璇的《深海之息》以灵动婉转的声线打动全场……这四首作品不仅赢得了观众与评审的双重认可,也同时拿下了当期的“最能打歌曲”——节目对当晚综合表现的最高肯定,评选机制结合了大众投票与专业评审,既反映现场热度,也看重音乐完成度。

不难看出,老将与新人的同台竞技,让《打歌2025》呈现出一个罕见的、多层次的华语音乐切面——既有舞台经验的沉稳表达,也有新鲜创作的生命力。

节目的“双轨评审”机制,也为这些新歌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评估方式:100位大众听审代表市场反应,10位专业评审关注艺术价值。观众投票与专业评分叠加,既保留了现场的热度,也给创作者提供了相对全面的反馈。略显遗憾的是,高密度的新作首发和舞台信息量,可能会让部分观众需要更多时间去消化这些全新的旋律。

拉长一首歌的生命周期

在短视频和算法推荐占据主导的时代,很多新歌的热度生命周期可能只有几天。《打歌2025》试图拉长这个时间轴。

直播前一周,ai荔枝和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就会启动预热活动;直播当天,观众可以通过ai荔枝、TME平台参与投票、助力专区;播出后,Live音频和剪辑片段会迅速上线,继续在平台上扩散。整个流程像是一条闭环,把观众的参与、反馈和节奏嵌进了节目的生命线里。

平台合作也不限于江苏卫视和ai荔枝。爱奇艺、TME、抖音、B站等都在链路中。这样的多平台协同,不仅让节目覆盖更精准的音乐用户,还形成了一个立体化、可持续的传播生态——舞台不再只属于直播那一晚,而是在不同平台继续发酵。

在信息流的茧房效应下,这种多屏延展是一种必要的“破圈”手段。它给了新歌更多被看见的机会,也让观众在不同场景中与作品再次相遇。

真舞台与真互动的“互相拉扯”

前段时间,一则关于《打歌2025》的录制暖场视频在互联网走红。“小红书不够,微博不够,抖音不够,朋友圈更不够,全部都要发。你有多少媒体(平台),你就全部发一遍(现场直拍)。”节目导演十分激动地对台下的观众说。在不少网友看来,这样的互动很陌生,但也接地气,“我感觉导演比台下的粉丝更兴奋”,网友如此评价道。

《打歌2025》的野心很明显:用真实的舞台和持续的互动,让新歌获得稳定曝光。真实意味着冒险。直播的不确定性可能让节奏变得紧张、细节不够完美;互动的复杂链路则对制作和运营提出更高要求——任何一个环节的断层,都可能影响观众的参与感。

但这两者也正是节目的看点所在。舞台的即时性让作品拥有不可替代的记忆点,多平台协同则让这些记忆不至于过早消散。对于 惯了精修录播的观众来说,这种真实感一开始可能不够“顺眼”,但看得多了,就会发现它有一种久违的现场冲击力。

从多个维度看,《打歌2025》无疑在做一次有风险的尝试。首先节目坚持直播,把音乐的即时性还给舞台;其次,要求歌手们只能唱新歌,摈弃掉耳熟能详的金曲后,把焦点拉回作品本身;再次,通过跨屏互动延长作品生命周期,让舞台和观众形成更多触点。

但这条路并不轻松。直播的不确定性会让部分观众对“现场感”与“精致度”产生拉扯感;新歌密度高意味着缺少耳熟能详的情绪冲击,对观众注意力是考验;跨平台协同虽然延长了传播,但对团队的内容运营、资源调度都是高要求。

好在,《打歌2025》并没有把自己做成一场单纯的流量秀。它不依赖怀旧热曲,也不靠剧本化冲突制造话题,而是用舞台与作品对话,用数据与反馈回馈创作。对于华语音乐,这样的节目不仅是一个播放平台,更是一个音乐生态的“实验场”。

如果这种模式能稳定运作,《打歌2025》有潜力成为华语音乐每周的新歌曝光窗口。它可以为歌手提供持续的舞台机会,让作品在跨屏、多平台的传播中找到固定观众,也能培养观众的观看 惯——“每周五,去听点新歌吧”。

转自:国家广电智库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182.44.5.115/yule/1755921682a3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