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刊| 总第4062期
通过制片公司的映前信息披露和正片的片尾标注,可以确知正在上映的《捕风追影》和老港片《跟踪》的改编、传承关系。
对比2007年的《跟踪》,《捕风追影》的升级太全方位了,甚至可以看作是采用相同关键元素的再创作。因此,编剧栏里只写了杨子的名字,而没有加上原作编剧欧健儿、游乃海,也不为过。
01
任达华、梁家辉、徐子珊、邵美琪主演的《跟踪》,是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得主游乃海的唯一一部导演作品。
1996年,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和著名编剧韦家辉联合创办了银河映像。随后,两人共同执导,拍摄出《孤男寡女》《瘦身男女》《我左眼见到鬼》《钟无艳》《大块头有大智慧》等影片。
游乃海是韦家辉的学生,1992年就开始给杜琪峰写剧本,1996年即加入银河映像,以编剧的身份参与了公司的绝大部分作品。
2004年韦家辉一度离开银河映像,开始独立创作。游乃海因此顶上编剧主将之位,并获得了执导作品的机会。
了解了这些背景信息,就能意识到,游乃海的《跟踪》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编剧思维做主导的电影作品。它虽然是警匪题材,却不是动作大片。它是一种切口精准、非常聚焦的创作,是以故事和人物来取胜的“小片”(时长仅89分钟)。
香港警务处有个部门叫CIB(刑事情报科),下属有一个专门负责刑事跟踪的跟踪组。游乃海以一个优秀编剧的敏锐视角和创作执着,不仅将他们的独特工作方式呈现在银幕上,而且围绕着跟踪的特性来塑造人物和编写对抗关系,拍出了一个体量不大,却很耐看、有新鲜感的作品。
02
这种编剧思维主导的作品,有时候会受限于多种外在条件,难以取得优异的票房成绩。《跟踪》当年在香港本土的票房未过千万港元,在内地上映的票房也仅有800万人民币,商业层面并不算成功。
可是这种作品的故事是让人欣喜的,很容易刺激到导演思维型创作者,或以制片为主导的影视公司的翻拍冲动。因为他们手上有资源,只是缺好故事。只要有好故事做基底,大制作、大投入也就有了更靠谱的票房预期。
于是,韩国在2013年就将其翻拍成了《监视者们》,启用了薛景求+郑雨盛+韩孝周的顶配阵容,时长也拓展到了119 分钟,全球票房斩获3779.56万美元。
内地的这版《捕风追影》升级程度更大,不仅请来了成龙、张子枫主演,而且把时长进一步扩充到了141 分钟。这已经妥妥是一线大片的体量了。
上映前,《捕风追影》的点映成绩优异,累积达到了8719.3万元。上映首日,该片就在单日票房榜上超过了今年暑期档的最大爆款《南京照相馆》。目前猫眼专业版和灯塔专业版给出的总票房预测均在10亿以上。
更让人惊喜的是,本片豆瓣开分高达8.1分,是近几年国产大片为数不多的高口碑。
上一部票房卖过10亿的国产动作大片,得追溯到2021年的《怒火·重案》;而上一部豆瓣评分达到8分的国产动作大片,甚至要追溯到2018年的《无双》和《红海行动》。
这么一比,就能明白为什么《捕风追影》的上映,让人无比激动了吧。
03
大片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一个是场面戏和文戏互相挤压表现空间,一个是文戏不成体系,仅作为场面戏的过渡和引导。《捕风追影》就很好地回避了这两个错误。因此,它演示出了什么才是被观众广泛喜欢和接受的“大片”。
在文戏方面,《捕风追影》直接搬来了《跟踪》作为地基。片中退休多年的跟踪专家黄德忠(成龙 饰)训练并组建“萌宠”跟踪队,以新人何秋果(张子枫 饰)为王牌,追查老奸巨猾,从未暴露过的盗匪团头领“影子”(梁家辉 饰),在故事框架、人物设定、人物关系上,都取自《跟踪》。
跟踪的要领、方法,以及跟踪过程中的几个情节起伏,跟踪主被动关系的反转,以及最后用跟踪解决终极问题,也都直接向《跟踪》抄了作业。
虽然此次翻拍有着从文戏为主向动作戏为主的看点转移,但作为新版的编剧和导演,杨子很好地控制住了动作戏、场面戏对文戏的挤压,既保留了原作的大框架,又保留了小细节,让文戏有着比较独立、完整、系统的呈现。
此外,本片还针对演员的特质,对角色和角色关系进行了优化,从而让演员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也让喜欢他们的观众能看到他们想看的高光时刻。
比如成龙参与的部分,就多了成龙电影的独特喜感和杂耍打戏。此沙和梁家辉之间的对手戏,更是给足了铺垫与渲染,用新旧两种气场的碰撞,碰出了对观众的老少通吃。
远超《跟踪》的时长,正是避免动作戏、场面戏挤压文戏的一种外在保障。本片在开演20分钟后,作为第一主人公的黄德忠才登场。前边20分钟大部分是盗匪团伙在作案,澳门司警局未能成功阻止的动作戏。
这段戏唯一的戏剧点是因为养子临时起意的行动,导致影子人生第一次被“拍到”,从而给后来黄德忠的跟踪与追查留下了突破口。只为这一个戏剧点,就拍了长达十几分钟的动作戏,着实有些奢侈。
而更为奢侈的是,即便刨去这20分钟,黄德忠、何秋果、影子、养子们,依然还能有120分钟的时长去完成自己的人物弧线。果然,有时长的保障,才能让“大片”有文武兼得的机会。
04
《捕风追影》在文戏地基上盖起来的建筑,更是甚为华丽。
澳门取景不值得显摆,但能用上片中这么多特点鲜明、契合影片意境的景,就很是加分了。且不说警匪众人能在永利皇宫酒店里跑来跑去、打来打去,就说影子藏身的那座楼,一个全景空镜给了观众多大的视觉冲击啊。
影片还特别注重服务当下的年轻观众。“狼系养子团”也太容易让年轻人上头了。找帅哥来演也就罢了,关键是一个个身手还帅,逃亡过程中还会使用多种更帅气的高科技装备。简直是帅气值的三连击。
虽然打戏整体上走的是拳拳到肉的风格,可是养子团一个个都很爱秀招式。各种翻来跳去的大招,在现实中的杀伤力不一定有多高,但在银幕上,就是能把节奏提起来,把画面调动起来。
反倒是两位前辈成龙和梁家辉,和他们演的角色一样,坚持了old school(老派)路线。
成龙已经年过七旬,我们自然不会要求他再在打戏上能有什么突破。他只要还能把自己的风格足量足质地打出来,就已经是对得起观众了。
由于有文戏托底,成龙在本片里不用像他巅峰期的代表作那样从头打到尾,只需要在几个特定的段落放开手脚即可。打戏的数量可能不算多,但每段大哥出手的打戏,在时长和品质上确实都是近些年的最佳。
尤其是他与梁家辉最后在狭小空间里的死斗,能看哭很多看他们作品长大的人。
由于之前《跟踪》的大反派陈重山也是由梁家辉饰演,所以这次再演新版里的大反派,他就找了更多的抓手,把原本十年一遇的狠人,升级成了五十年一遇。
第一个抓手,是影子与养子团之间的情感羁绊。影子在放手与不放手之间的内心犹豫,被梁家辉演出了丰富的层次。他看似有些疯批,却处处流露着真情。这使得影子在个人魅力上超越了当年的陈重山。
第二个抓手,是影子更专注于使用以杀伤为直接目的的匕首术。匕首术不是哪个国家的传统武术,而是各国军队、警察等系统里,为了有效杀敌,各自研究的匕首使用方法。
和各国的传统武术不同,匕首术的研发是先研究人体,找出动脉都在哪里,然后设计招式,以最迅捷、最猝不及防的方式去捅和划。说白了,这就是奔着一招致死去的,属于最狠、最毒、最残忍的近身格斗术。
之前影视作品重点展示匕首术的不多。曾火过一阵的是印尼电影《突袭》系列。还有就是《杀破狼》里吴京玩的短刀。
谁也没想到,60多岁的梁家辉,竟然演出了最狠格斗术到底有多狠。
他可能没法像那些有武术功底的打星一样演出高难度动作,但他是一名优秀的演员,他能构建招式与人物之间的链接,他懂匕首对于影子的意义,他将影子的内心世界投射到打戏中。
这演技,除了 拜,确实没有其它可表达的了。
05
其实类似这种把小片翻拍成大片的成功案例并不少。比如在内地票房超过13亿人民币的《误杀》。其最原始的版本是制片成本仅4500万卢比(约370万人民币)的印度电影《较量》(马拉雅拉姆语)。
该片取得不错的口碑后,很快就被印度的大制片厂以94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翻拍成《误杀瞒天记》(印地语)。
到了中国翻拍时,制作成本进一步提升,加入了多达数百名群演参与的“墓地寻尸”等大场面,有了“大片”的气质。
看来,找到文戏扎实的小片,将其开发成文武兼备的大片,在市场走低的环境下,不失为一个好策略啊。
【文/满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