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影评:就凭朱一龙的演技,就该被吐槽

admin2025-08-16  2

文/叶秋臣

其实《东极岛》上映第一天,我就买票去看了。

观影后心情还挺复杂的,不知道如何下笔,就搁置到现在。

如今网络上的评价基本已经定型,似乎也到了能够理性客观说一说的最佳时机了。

由于评价毕竟主观,如有不同之处,各自保留意见便好,争论无用。

涉及剧透,请慎入。

1.关于主创

出品方北京七印象文化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梁静,也就是导演管虎的妻子。

近些年梁静出演的影视剧数量很少,大多数是在幕后,比如本次《东极岛》的出品人和总制片人都是她。

另一位导演是费振翔,《山花烂漫时》就是出自他之手。

费振翔和管虎两人是旧相识和老搭档,过去频繁合作了多部作品,比如《外滩钟声》和《大叔与少年》。另外费振翔单独执导的网剧,也有管虎监制的身影,像《怒晴湘西》和《云南虫谷》都是。

朱一龙演得相当卖力,烟戏、水戏和动作戏都很到位,但越是卖力就让人越觉得惋惜。

就凭朱一龙的演技,这部电影就应该被吐槽。

因为若是故事逻辑和设定再合理一些,剧本质量再给力点,朱一龙绝对能更加出彩。

如今,总归有点付出和回报不匹配的感觉。

吴磊很适合《星汉灿烂》和《月升沧海》这类的角色设定,另外现代剧《爱情而已》和《在暴雪时分》也都不错。

他的眼睛里会自带一种“深情”,以至于在看托马斯·纽曼时,甚至可以脑补代入任何一个女主角的脸。

阿荡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人,特点是“莽”,且拥有比较强的探索欲和挑战欲,所以主要靠他推动剧情。

这次朱一龙和吴磊都穿得特别少,能够露出很健康结实的肌肉线条。虽然穿得很少,但你不会产生任何的邪念。所以从粉丝们的视角来看应该比较友好,毕竟光是买票在大银幕上大饱眼福,似乎就已经是物超所值了。

倪妮的戏份少得可怜,和前期宣传完全不同,而且她出场的戏份里,还有不少都是被大家吐槽的点。

亲密戏里咬朱一龙的肩膀,两人烟雾缭绕里相互调情,印象最深的就是又细又长的腿。

但我明明记得《里斯本丸沉没》里讲过,他们所在的夹缝,是最终成功藏人的地点,而电影里仅仅成为了一个小型约会&藏家当的秘密基地。

还记得上次倪妮和朱一龙联手合作的《消失的她》在当年暑假档可是35亿+的票房成绩,可如今《东极岛》只有不到3亿的数字,总票房预估也不过5亿,相比之下确实差距太大了。

杨皓宇在本次暑假档出演了《南京照相馆》《戏台》《东极岛》和《奇遇》等等影片,算上6月的《人生会议》和8月底将映的《7天》,简直部部见啊,是本档期露脸频率最高的演员。

倪大红演吴老大,一点《都挺好》的味儿都没有了,那种担当感也很到位,他下线很早,镜头也不多,纯粹来帮忙而已。

普通话在这个故事背景下略微有点出戏,哪怕不是当地的人实际在说的话,最起码也要有些方言的感觉吧,否则真的很难令人信服。在片尾的真实人物登场后,就会觉得电影中的造型(比如穿衣、眼白和牙齿)以及口音都有些格格不入,虽说电影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故事,但毕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不应偏离过大。

电影还不如《东极岛岛歌》值得回味呢,哎。

2.关于剧情

先说优点,那就是场面确实够大。

大量的水戏,能看出成本规模不小,而且这类电影往往都能唤起部分人对海的恐惧,比如我。

从大场面来讲,是合格的。

沉船上不同船舱里的人用摩斯密码传递信息,这也是在《里斯本丸沉没》里提到过的。船舱里很多人都染了病,为了防止他们逃出,所以封住了舱口,这些也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里斯本丸沉没》用的是动画,《东极岛》则变成了真人出演,通过岛上人质的视角展示里面的情况。

纽曼有个香港女朋友,似乎也曾提到过,所以部分人物是有原型的,文身的作用也有展示。

电影有一场戏,是拍绿草被风吹起来的样子,很像众多角色浮萍般的人生。

陈先生讲完“不能跪,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后,他被烧了,孩子们被捂住嘴。这场戏拍得挺不错,尤其是“捂嘴”的意象。

后半段大场面数量很多,所以气氛是够燃的,这里要重点表扬BGM,相当醒神,听得人汗毛都竖起来了,配乐不错。

电影结局中,为了国际舆论影响,于是放过了那帮可怜人。

那么多人命,竟然抵不过“舆论”两个字。

看《南京照相馆》时,也有相似的心境。

除了和字幕一起呈现的内容,没有额外的片尾彩蛋,但这段似乎比正片还要更精彩,尤其是原型人物的信息。

对这个部分感兴趣的,建议去看《里斯本丸沉没》。

说完了优点,来讲讲电影可以改进的地方。

导演传递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他自己都不相信片中角色的选择,故此才给了许多选择的附加值,来佐证那个结果。

朱一龙和吴磊饰演的阿赑和阿荡兄弟俩,本身并不是出生在东极岛的,而是被认定为海盗后代。

所以说他们的立场,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点。

既被岛上人排挤,又被占岛人欺辱。

情感上偏向岛上人,毕竟曾有救命之恩,而且阿赑和阿花还有情感纠葛。

但为了能把日子过得舒坦点,阿赑也会给占岛人送酒,换取他们出海的许可等。

阿赑的底色是善良的,在拒绝阿荡救人的请求后,他用脚踢掉了一个篮子,所以纽曼才能多撑住一阵子。

开篇时给朱一龙安排了不少内心独白,但即便不讲出口,观众也清楚角色目的,加了反而刻意。

虽然遭到阿赑的反对,但阿荡还是把落水的纽曼给救了回来,由此引发了后续的连锁事件。

其实看完全片后,你会发现阿荡的存在意义其实特别明显,就是为了给阿赑一个救人和复仇的理由,强行拖住了剧情的进度条。

因为阿荡主动去做了俘虏,所以阿赑为了能把爱人和弟弟都带去上海生活,只能救。

阿荡想救船舱里被困的人,于是阿赑在拽不走弟弟的情况下,也只能帮忙一起救。

阿荡没了,阿赑才要带着弟弟的遗志去救人。

最后在救人的过程中,自己的命也没了。

阿荡还有一腔热血,阿赑早已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在最终选择里,阿赑找回了曾经的热血。

所以基本全靠阿荡这个角色来推进剧情。

因为阿赑觉得阿荡在身边所以才安心,即便弟弟没了也要把他带回家,轻拍哄着睡觉。

这场戏是阿赑在骗自己,他骗自己阿荡还活着。

也是在告诉观众,阿赑一直都在骗自己,他以为的未来其实根本不存在。

苟活还是硬气,在这样的铺垫下才做了选择。

导演不能相信“救人”是唯一的信念,尤其还是救不相干的陌生人,所以加了一层复仇的底色进去。

片方认为以“人性”的视角来解读整个故事更为合理,但殊不知并非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权衡利弊之下才做选择。

阿荡下线时,我所在的影厅里有人自发鼓掌,也是觉得他的主动攻击是有血性的,而我们很多人缺少这种单纯的血性。

他应该是为了血性而鼓掌的。

导演也觉得“血性”是主题,于是在片尾加了“献给血性的中国人”,黑底红字。

除了阿赑和阿荡兄弟俩,剩下的角色里,似乎具有反抗意识的都是外来的人。

比如陈先生(逃来的)和阿花(拐来被救的)。

陈先生教学生们《满江红》,拒绝教授日语。

在被骂醒之后,知道了逃避解决不了问题,自己逃了那么久都没安生,于是决定用最后的力量燃烧自己。

虽然被抓的过程比较抓马,但总归这次没做逃兵。

阿花砸碎了女人不能出海的墙,带领所有人出海救人。

他们在“不忍了”之后,都贡献了本片的名场面。

就连最初秉持着“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和“忍一忍”观点的翻译官,电影设定里好像也是外来者,这与现实里的原型人物差异很大。

然后再看看岛上土生土长的人呢?

嗜烟嗜酒这些先不说,把他们拍出了一种胆小怯弱的麻木感是怎么回事?

那是“岛”,又不是“鸟”。

居然仅仅成为了展现占岛人凶残暴戾的工具人。

这世道,不是你想拍啥就拍啥的。

这个设计与我在《里斯本丸沉没》里看到的完全不同,甚至有点对不上号,不敢将东极岛里的村民与其划等号。

如果想看这类题材的,还不如选择同期的《南京照相馆》,讲的也是觉醒。

在占岛人的逼问下,纽曼自己站出来说和岛上人无关。

但他身上穿着岛上人的衣服,头上戴着岛上人的帽子。

最后时刻,纽曼还不忘了在众人面前认朋友,也不知道这对阿荡来说,到底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绝望的人们在船舱里唱歌,感觉和当初《蛟龙行动》里吹口琴的效果差不多,虽然隐隐记得《里斯本丸沉没》里也有类似的表述,但观感差异很大。

评价这部电影,我始终感觉跳不出相同故事背景的其他作品。

所以为了写《东极岛》影评,我又去回看了一遍叶秋臣之前写的《里斯本丸沉没》的文章。

《东极岛》叙事较为主观,而《里斯本丸沉没》则相对客观。

正因为曾经看过《里斯本丸沉没》,对故事背景情况非常熟悉,所以才觉得《东极岛》和我预期里的模样完全不同。

前半段节奏偏慢,有些戏对主线无益完全可以删掉,部分讨好特定群体的戏码过于刻意。

字幕隐掉了不少台词里的脏字,量挺大的。

而且有些戏比较惊悚,比如纽曼的头被拎起来展示,所以带孩子看的朋友们要慎重。

总之,偏爱大场面且对故事性要求不高的朋友,可以考虑。

粉丝朋友们就不存在推荐与否了,各凭喜好自行决定即可。

其他人,不推荐去看。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182.44.5.115/yule/1755288136a3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