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电影《聊斋:兰若寺》中第一个故事《崂山道士》剧情非常简单,初看以为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个讽刺书生妄想不劳而获的故事,不过细看特别有意思。
首先不得不说,这个单元画质太美了!所有出场的元素都有一种毛毡的质感,细腻又柔和。不管是人物也好,树木也好,还有所有的亭台楼阁,包括崂山上的道观,儒生和道士第一次相逢的时候吃的那种法术幻化出来的梨,崂山砍柴时路过的树木都是一种毛茸茸的风格,真的萌翻啦!本身它讲的就是奇幻志怪故事,然后又有这种很奇特的视觉效果,连熟悉的故事也觉得妙趣横生了。
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比原著《聊斋志异》中的故事稍微加了点料,说一个偷懒的书生家有悍妻,在街上偶遇一个道士施展幻术,请大家分吃了刻薄商人的一车梨。然后这个书生就跟随这个老道到崂山上拜师学道。
这个书生天天卖力砍柴,累得够呛,但是一直都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法术,
没坚持几天就熬不下去了。他在晚上想溜回家的时候,意外看到他的师父穿墙而过,请了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饮酒。请月宫中的仙子来给他们跳舞,然后还飞到了月亮里享受美酒佳肴,这个书生就反复哀求师父,最后师父教给他穿墙术。当然这个穿墙术肯定是假的,这个世界上即使真的有穿墙术,像书生这种道心不稳的人,肯定也学不到啊。
书生回到家中之后,想当众表演法术,不出意料被撞得满头大包,最后掉到这口井里才清醒过来。
其实我觉得,画风是不错,充满童趣,但是讽刺意味和教育意义却没有多少。这个书生除了在崂山上砍柴想偷懒之外也没有大错啊。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人,境遇和他差不多:事业上一无所成,家中有百般刁难的亲人,想躺平吧没人供养,想疯狂内卷又卷不赢。想努力学点一技之长,但是天赋没有,耐性也没有;甘心老老实实当普通人吧,偏偏又机缘巧合地稍微窥探到一点点神仙的奢靡生活而无比向往,可惜体力、智力与野心不匹配,最后被残酷的现实碾压。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再努力也达不到的目标,误入崂山的书生只不过把目标放得略微离谱了一点点罢了。
换个角度想一想,就算这个书生到了崂山天天努力砍柴,尽心尽力伺候老道士几十年,他能学到真正的穿墙术吗?他和道长本来就不是一路的,他努力的上限,依然够不到月宫仙子的裙摆啊!
相比之下,第4个故事《画皮》就直接写实了,主角是一对夫妻,男主角负心背叛,被披着人皮的妖怪迷惑,而女主角再三忍让,还努力把男主角救回来。整个画风阴郁,男主角猥琐窝囊,在没遇到女妖之前,早就对发妻相当不耐烦了,遇到美艳的女妖就立刻上了当。
女主角少言寡语又软弱,有大义而无小智慧,看得出来丈夫变心了也隐忍不语,结尾也没什么警示效果,我觉得不太合适和其余4个故事一起放在一个儿童向的动画电影中。
倒是反派女妖的设定很带感,被小道士抓住的时候反复说:“我不过是想要一个家”,不少观众都对她非常同情。
我还有一个感觉,以往的影视剧往往把《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塑造成一个落魄老书生,因为他一生抑郁不得志才去写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故事。
而《聊斋:兰若寺》却大不一样,把蒲松龄刻画成一个朝气蓬勃的书生,寄宿到荒山古寺也不害怕,遇到古井下的两个妖精也没慌张,看到《聂小倩》里那种未来的奇景更是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面对威胁也能坦然讲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对友情、爱情、义节、生死等等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呢?
我很高兴能看到蒲松龄的人设从一个为生计而发愁、屡次赶考不中的穷书生变成了意气风发、有闲情雅致写书讲故事、貌似除了进京赶考之外还有别的正当工作的有志青年。毕竟,人在没有生存压力、经济压力了之后才能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不再沉迷于撰写废柴男被富家女(妖或鬼)倒追的奇遇了。
作者:入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