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月如歌》结局可能有三种,可悲可喜,悲喜交加,或皆大欢喜?这三种结局,其实代表了权谋剧面对现实的三种态度:认命,抗争,自主!

admin2025-08-08  6

《锦月如歌》刚刚播出结局会如何,会不会千篇一律?

三种常见的权谋剧收尾方式,几乎原模原样地摆在了观众面前,像一场大型的类型片解剖实验。你看着角色一步步走向终点,心里却忍不住问:这到底是他们的选择,还是编剧对套路的妥协?

先说那个看着最“爽”的结局——仇也报了,位也登了,曾经踩在她头上的权贵一个个倒下,禾晏终于坐上了那个象征最高权力的位置。可镜头一转,她独自站在空旷的宫殿里,眼神空洞,仿佛刚刚经历的不是胜利,而是一场漫长的自我献祭。她赢了所有人,却输掉了最初想守护的东西。肖珏死了,死在边关,死在她还没来得及回头的时候。

最扎心的一幕,是他那把染血的剑,最后竟被当作仪式道具,插在象征皇权的座椅旁。没人再提他是英雄,只说他是“旧时代的牺牲品”。这一刻你突然明白,所谓的复仇成功,不过是从一个牢笼换到了另一个更大的牢笼。她以为自己推翻了规则,结果只是成了新规则里的一颗螺丝钉,继续转动着那台吞噬人性的机器。这种结局,听着悲壮,细想却有点空。好像所有挣扎和牺牲,最终都归于历史惯性的碾压,让人忍不住怀疑:那一路的血与火,到底值不值得?

还有一种更狠的:禾晏没登基,也没报仇,她选择了投降。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她终于看清——再多的权谋算计,换来的不过是更多百姓的流离失所。她放下刀,开城门,换一城人活路。可历史从不善待“叛徒”。几十年后,一个孩子在泛黄的史书里读到关于“飞鸿将军”的记载,名字旁边赫然写着“谋逆”二字,而“禾晏”这个名字,干脆被一道刺眼的红笔划去,像是从未存在过。那种被抹杀的孤独,比死还冷。这个结局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它不演戏,不煽情,就用最冷静的方式告诉你:个体在历史洪流面前有多渺小。你再英勇、再智慧、再有担当,只要不符合胜利者的叙事,就会被轻轻一笔勾销。观众唏嘘,不是因为角色惨,而是因为知道,这样的事,在真实的历史里,发生过太多次。

当然,也有人盼着皆大欢喜的结局——两人携手退隐江湖,或者改革弊政,开创太平。剧里确实给了这么一个“光明”的版本:禾晏成了女帝,肖珏掌兵权,两人联手推动新政,据说女子也能入朝为官了。乍一听,热血沸腾,女性觉醒,时代进步。可你要是多盯几眼朝堂的镜头,就会发现不对劲——站班的官员清一色还是男人,礼仪、站位、奏对方式,跟旧朝没两样。禾晏坐在高位,像个被供起来的符号,她的“胜利”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形象工程。所谓的改革,听着响亮,落地却轻飘飘。连她最信任的幕僚,都是从旧体系里爬上来的人物。这哪是改天换地?分明是换汤不换药。这种结局,表面上圆满,实则透着一股敷衍和投机。它迎合了当下对女性力量的期待,却不敢真正触碰权力结构的根基,最后用一个漂亮的外壳,把所有尖锐的问题都盖了过去。

这三种结局,其实代表了权谋剧面对现实的三种态度:一种是认命,认为历史就是不断循环,人逃不出宿命;一种是揭疤,把残酷撕开给你看,让你无力又清醒;还有一种是装睡,明明知道问题在哪,却偏要给你画个饼,告诉你“已经很好了”。《锦月如歌》把它们都试了一遍,反而暴露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当故事走到尽头,创作者似乎也失去了突破的勇气。他们可以拍出精彩的权谋交锋,可以设计复杂的人物关系,可一旦涉及“之后怎么办”,就只能回到老路上——要么彻底悲观,要么强行乐观,中间那条真正变革的路,反而没人敢走。

更讽刺的是,无论哪种结局,女性角色的命运总是被拿来祭旗。她可以聪明、可以狠、可以担当,但最终要么牺牲,要么被遗忘,要么被符号化。她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成全某种主题,而不是真正拥有选择的自由。我们看着禾晏一步步走上来,又一步步被体制收编,心里难免发闷。她那么努力地想改变点什么,可到最后,改变的只是她坐在哪个位置上,而不是那个位置本身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182.44.5.115/yule/1754582781a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