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比影展本身受关注!FIRST青年电影展就是“熟人局”?

admin2025-08-01  4

光编辑部 |酸芒果

影迷不高贵。

【时光聚焦】第14期

2025FIRST青年电影展已经闭幕。

比起影展最终把大奖颁给了谁,哪个青年导演项目又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

今年这场盛会里,一个接一个的插曲比影展本身更加“精彩”。

今年青年电影展的一个插曲是,FIRST青年电影展执行官李子为在评委会媒体见面会担任主持时,试图打断记者提问,直言“创作能否干一辈子”这个问题“大而空”,并指定评委文牧野回答,对记者想提问评于佩尔的意愿直言,“主席也许不太听得懂”,最后还点评记者“冲冲的”。

另一个受到关注的插曲是,媒体人“磕戏研究所”与某Z姓策展人发生言语冲突。沟通过程中,对方表示:“

除非你是了不起的重要媒体,我才让你进去

”。

插曲发生后,两位媒体当事人都曾发声。被打断提问的媒体人回应,“感觉其实不是什么大事儿,就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磕戏研究所”则在朋友圈写道:“虽然跟first某位策展人闹得不愉快,但是仍然想说:如果发现有人乱篡改我的经历去给first倒油,我第一个举报。”“磕戏研究所”表示自己和李子为为微信好友,在跟她的沟通中,对方有问必答。

“磕戏研究所”在朋友圈发声

作为FIRST青年电影展执行官兼媒体见面会主持人,李子为谈及近期舆论时表示,时间会给出答案。一时给不出没关系,一点委屈都受不了,也做不成啥事。“我不值一提。作为节展工作者,有做不好的,好好复盘,改进就是,没必要矫情。”

然而,当事人发声没有让事件告一段落。各大社交平台对这些插曲的讨论不断。

一个影展与媒体的距离,与大众的距离究竟有多远?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入场难

参加 FIRST青年电影展的媒体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官方邀请的

媒体PR

,一类是自主报名的

媒体PG

两者截然不同的待遇在活动准入上被无限放大。

前者更容易拿到便捷入场的“邀请函”,甚至可能拥有自己的专属座位。后者则只能在网上抢位、群内接龙、现场排队的循环中,争夺一个模糊的入场机会。

媒体人小C参加过三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报道,今年持的是PG证件。她告诉时光网记者,PG只能参加官方评委见面会以及部分电影的映后交流。仅靠排队等候名额是不够奏效的,很有可能无法进去活动现场。

某部电影的映后活动,排在媒体队伍第六位的小C就无法进入现场。“因为现场排队的媒体中,他们只放了第一个人进去。”

小C的话里藏着无奈:“想多参与活动,就得有‘操作’”。

比如与组委会或与参赛主创提前沟通预留座位。此外,颁奖盛典则需要购买一定量的周边(实付金额达到1980元)换取邀请函。

FIRST青年电影展官方周边价格

First官方组建了媒体群,李子为和宋文等高层都在群里。群聊很热闹,媒体总在里面及时反馈问题,偶尔还会在群里发生争吵。争吵的根源绕不开活动参加名额。

小C谈到了一次激烈的争吵,事由是媒体们都在争取星光红毯媒体区的参与资格。

出席星光红毯的艺人很多,媒体积极性很高,但只有群聊接龙的前20名会获得红毯媒体区的报道资格。至于

影展重磅的星光盛典,官方一边强调 “凭邀请函入场”,一边却没有说明获取邀请函的途径。

信息的模糊也让很多媒体“一头雾水”。

为了参加星光盛典,小C自掏腰包买了价值1980元的官方周边,才换得了一张珍贵的邀请函。

小C自掏腰包买了价值1980元的官方周边

持PG证件的媒体在这场影展里显得有些“卑微”。

另一位PG媒体宝儿告诉时光网记者,模糊且复杂的参与机制是这次影展报道遇到的挑战。除了“她的一帧”、“板砖论坛:为胜利的电影”两场活动开放线上预约,大多数场次都需要依赖线下排队。更关键的是,即便付出时间成本,对于红毯、盛典等高热度的核心活动,PG媒体通道难以保障入场。

宝儿说:“作为官方媒体,在理应重点报道的时刻却遭遇‘入场难题’,那种无力感与权益的缺失感是切实的。记者渴望记录,渴望传播,但却连见证的基石都摇摇欲坠。”

“除非你是了不起的重要媒体,我才让你进去”。

今年影展的另一重争议源于媒体人“磕戏研究所”与某Z姓策展人的冲突。策展人似乎态度有些傲慢地质疑PG媒体。最终,这位名叫“磕戏研究所”媒体人将经历公之于众。而这场冲突,也引发了大众对于所谓“重要媒体”的反讽和讨论。

电影需要被看见,记录电影的眼睛不该被轻易遮挡。当“重要媒体”成为筛选报道的标尺,FIRST青年影展的开放精神正被媒体“入场难”的阴影侵蚀。

来者是客,至于媒体有没有被影展当成客人来招待。用小C的话来说:“有招待,但不多。”

提问难

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评委伊莎贝尔·于佩尔、宋晓杰、文牧野、许月珍、易烊千玺出席了媒体见面会。见面会面向所有媒体开放,但名额相当紧张。核心媒体有预留座位,其余媒体则凭排队顺序抢占名额。

难以预料到的是,本该聚焦创作对话的见面会,最终会因“提问”成为舆论焦点。

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评委(图源:

FIRST青年电影展官方微博

风波伏笔在开场前已经埋下。当天活动原定的顺序是:第1场,先锋创作单元评委见面会;第2场,主竞赛评委见面会;第3场,电影市场主理人见面会。但后来,先锋创作单元评委见面会临时调换到主竞赛评委会见面会之后。突如其来的场次调整,让部分媒体有些措手不及。

相当于第一场的时间调整之后,早早到达的他们“跑了个空”。

主竞赛评委见面会如期开始。排在队伍前列的小C终于成功获取了入场资格,并对这场见面会进行了全程报道。

见面会临近结束之际,有记者向台上评委提问:“创作,是不是可以干一辈子的事情?” 此时,李子为试图打断记者提问,称问题 “大而空”。最后她指定评委文牧野来回答,对记者想提问评于佩尔的意愿直言,“主席也许不太听得懂”,最后还点评记者“冲冲的”。

在翻译帮助下,于佩尔最后还是答了这个问题。

一旁的许月珍更是主动且一针见血地正面回答了这个关于“吃饱饭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事情是安全的,当律师不一定吃饱饭,当导演也不一定吃饱饭,如果必须安全的话,本来电影就很不安全”。

“当时大家都很诧异,不明白主持人为什么要打断提问以及质疑别人的观影量。”现场见证了这一幕的小C坦言,当时活动临近尾声,但时间足够支撑评委好好答问,“就算时间紧凑,也不应该打断记者”。现场有法语翻译,但李子为判断于佩尔听不懂,

“她可能也不是真的认为于佩尔听不懂,而是不想让问题继续下去。”

于佩尔(图源:

FIRST青年电影展官方微博

“主持人是服务现场,李子为是领导现场”。

主竞赛评委见面会结束后,

小C跟同行以及青年创作者就这个插曲有过交流:“FIRST青年电影展是以青年电影人为主的场域,大家都比较年轻,还没能完全看到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状态,关于创作的问题听上去很大,实则是在关注行业现象,大家都想听到前辈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另一场电影市场主理人见面会中,出席嘉宾张艺兴、马思纯、林志玲、张鲁一在问答环节表现得较为积极。参与了该场活动的小C说道,有记者向张鲁一提问,由于张艺兴与张鲁一相邻而坐,对该话题也较感兴趣,便在张鲁一的回答后自然接话,“相当于直接越过李子为与媒体进行沟通,引发了她较为激烈的反应。”

电影市场主理人见面会(图源: FIRST青年电影展官方微博)

要知道,媒体见面会问答环节的流程是,记者提问,主持指定嘉宾回答。小C打趣这样的流程是“严谨的”。主竞赛评委们大多是组委会的老朋友,所以不“敢”抢回答。电影市场主理人张艺兴第一次参展,可能对影展组委会的固有气氛感受还不深,所以“保持了自己的风格,比较不受控,但这样反而让现场气氛变得更活跃。”

张艺兴(图源: FIRST青年电影展官方微博)

主持过度控场削弱了媒体与嘉宾对话的自由度,让交流本身稍微偏离了轨道。

时光网记者与多位参与过FIRST青年电影展的媒体进行了交流。得到的反馈是,报道“困境”不是今年独有。往年那些被忽略的小摩擦,可能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低语。但今年,“入场难”和“提问难”则是“出圈”地成了公共议题。

矛盾性

FIRST青年电影展从2006年开始举办,如今已经走到了第19个年头。当这个影展越来越被大众熟知的时候,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精英主义和大众共振的矛盾。

今年影展请来了易烊千玺和张艺兴,两位既是青年影人的代表,也是电影圈的的宠儿,是十分贴切的嘉宾。其身上的光环也一定程度扩大了这个青年影展的关注度。

与此同时,影展积极地向观众开放展映和红毯活动,可见其“贴地”的一面。只是,影展吮吸着大众流量的同时,也用各种各样的规则筑起了隔绝普通人的高墙。

(图源: FIRST青年电影展官方微博)

被挡在门外的PG媒体,或许没有PR媒体的资源,却同样连接着广泛的观众。被质疑“观影量”的记者,或许没看过成千上万部艺术片,但也带着行业的困惑而来。

“创作能否干一辈子”的提问,代表了怀揣电影梦的年轻人面对行业寒冬的叩问。

在出租屋里啃着泡面剪片的新人,在票房压力与艺术追求挣扎的导演,比任何人都需要从经验丰富的前辈身上汲取对抗现实的勇气。

但这种困惑最终被归结为“大而空”,仿佛具体到某一部影史经典的提问才有资格被答复,恰恰凸显出了精英主义与大众共振的矛盾。

(图源: FIRST青年电影展官方微博)

青年影展的价值,不在于评委嘉宾有多耀眼,而在于它能否让新人作品被更多人看见,让边缘声音被更多人听见。拿着“重要媒体”的标签来阻隔记录者的镜头,拿着“观影数量”来过滤媒体提问,剩下的不过是“小众圈”和“熟人局”的吐槽。

电影从来都是大众的艺术。电影永远都属于观众。如若星光熠熠的盛典沦为了少数人的狂欢,曲终人散后,只会剩下遍地的狼藉。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182.44.5.115/yule/1754049658a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