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个人都能有文字表达,但也更应该有视听的表达,相信你们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在2025FIRST青年电影展期间,谢飞导演在看到拍我AI生成的影像作品后如是说。
2025年7月,拍我AI作为FIRST青年电影展官方唯一AI视频合作平台首次亮相西宁。不仅颁发了首届「拍我AI·看见想象奖」,还正式启动“创作者影像共创计划”,面向青年导演、独立制片人和创作者群体,开放领先的AI视频能力,致力于以技术普惠推动电影语言的创新与表达的多样化。
「拍我AI·看见想象奖」的首位得主——导演曹译文,用AI完成了长片作品《癫》,并入围了本届年度FIRST产业放映单元。她不仅是全球范围内首位以AI长片入选欧洲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威尼斯)的导演,也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凭借《福岛之后》《看不见的斗争》《然后呢》等三部AI作品登上多个国际舞台。
“当观众可以选择爱情片、悬疑片、科幻片,为什么不能选择AI片?AI也应该成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 曹译文如此定义她的探索。拍我AI选择将这一奖项颁发给《癫》,不仅是对技术实现力的肯定,更是一次对“影像边界再定义”的勇敢回应。
曹译文并非一开始就走AI路线。她曾以编剧和演员身份拍摄过女性主义长片,但在尝试执导新项目时,七年时间打磨的剧本却因资方顾虑迟迟难以启动。
“我理解,没人愿意无故投资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导演,但AI的发展给了我机会。”她表示,“我可以先迈出一步,拍出来,让世界看到我。”
于是,《癫》诞生了。一人完成全片制作,用一瓶绿色“核废水饮料”展开海陆空三界的荒诞旅程,连接起人类、外星人、木乃伊、圣诞老人等各类生命的命运。作品背后的思考指向了生态、道德、消费主义与精神危机的交织,也展现了AI技术所能承载的复杂表达力。
“我希望大家可以把我当成样板。我的肩膀虽不宽厚,但如果有人能从我的经历中获得力量,那就足够了。” ——曹译文
在柏林电影节,有观众曾质疑她是否“想用AI取代传统电影人”。对此,曹译文坦言:“工具替代不了人的智慧,它反而督促我们思维的进步。”
她认为,AI电影不该被视为“边缘化产品”,而应当被纳入主流电影分类体系。“AI技术本质上只是表达手段的一种,真正决定影片价值的,依然是创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同时我的创作可能会一直偏向更宏观和大爱的主题,我发现这类内容上咱们拍我AI的指令理解有时候十分有善意,画面会有很正面的惊喜。”
而拍我AI始终坚持的,也是这样的理念。我们希望AI不是“代工”,而是故事共创者。
《看不见的斗争》在威尼斯电影节动画日
在本届FIRST期间,拍我AI正式发布“影像共创计划”,致力于为具备潜力的影视项目提供全流程AI视频支持:
- 概念阶段: 将抽象灵感快速可视化;
- 创意开发: 生成动态分镜、角色预演、氛围短片;
- 特效分镜: 预览复杂场景效果;
- 后期宣传物料: 高效产出所需视觉素材;
- 专属团队护航:为有需要的主创搭建专属AI创意技术团队,并提供行业资源对接及推广资源包。
颁奖嘉宾、爱诗科技联合创始人谢旭璋在现场表示:“AI已能将一句话化作光影、一个念头生成世界,但真正动人的作品,仍需有灵魂的创作者去点亮,我们所做的,不是给电影套用公式,而是邀请并赋能更多人踏入影像创作的疆域。影像共创计划旨在让好故事不再因技术或资金的限制而沉寂。”
拍我AI期望通过此计划,显著降低影视创作门槛,提供更多的资金与资源支持,真正赋予创作者表达的自由与实现的可能。
“AI不是来取代影视流程的,而是这个行业里的新成员。”谢旭璋说道,“它加入剧组,加入创作,加入灵感之中,帮助创作者们更快、更高效地讲好一个故事。”
别让灵感等待资本,用AI快点将故事讲出来——这是拍我AI对这个时代故事讲述者的承诺,也是我们对影像未来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