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影交织,记录永恒 第四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双年展盛大开启

admin2025-07-24  4

2025年7月16日至20日,聚焦民族志纪实影像重要类别的第四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双年展(CMEFF)回归上海,本届盛会由上海音乐学院领衔主办,携手多家重量级机构共同打造,以 “遗产·回响·生生(Heritage, Resonance, Becoming)” 为主题,共同探索音乐与影像碰撞出的文化传承力量。

作为深度记录音乐文化的民族志纪实影像,本届双年展收到了创纪录的93部来自全球的参评作品,最终55部优秀音乐影像志入围展映。这些作品就像一幅幅流动的音乐文化画卷,生动捕捉当代音乐生活、传统器乐、古老民歌、地方曲艺戏曲,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庆仪式和当代音乐社会生活。镜头跨越山川湖海,记录汉族、苗族、蒙古族、彝族、壮族、傣族、纳西族、裕固族、哈尼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瞬间,展现 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

此次双年展还特别邀请到六部极具学术与历史价值的特邀音乐影像志,大大提升了活动的深度与国际视野。特邀作品如《弦浪:田进勤与弦控琴》《曼诺伊:钟声永续》《寻根---寻访100个非遗传承人》《罗盘经》《两位诗人与一条河》,每部都是音乐影像志领域的前沿力作。

开幕式现场大合影

7月16日上午,第四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暨2025影音民族音乐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隆重启幕。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策展人程俏俏阐释了影展关键词“生生”二字承载着文化延续、学术生成与未来希望的核心精神,这也正是90余部参展影片传递的深层价值。她特别强调,本次活动是华语影像志展映与影音民族音乐学国际研讨会落地上音,彰显上音跨学科建设的国际认可;吸引大批青年导演与学者参与,展现领域新生力量。

《民族万岁》映后对谈

开幕式结束后,播放了由郑君里执导的纪录片《民族万岁》。该片于1939年拍摄,1940年在重庆首映后便消失于公众视野,直至2017年经数码修复后重新面世。该片记录了中国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同胞支援抗战、 一家亲的感人故事,有极高的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价值。在放映结束后的对谈中,郑大里(郑君里之子)强调,影片本质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战时宣传片”,虽未直接展现战争,却通过展现民族精神鼓舞人心。

CMEFF这次带来创新体验:告别传统模式,本届活动以上海音乐学院为核心,首次打造“街区式音乐影像地图”,使得申城瞬间成为全球音乐影像志研究与创作的核心对话场。活动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主舞台,音乐影像志的放映与论坛分布在上音附中、思南文学之家、上海电影博物馆等多个上海文化地标。观众可以漫步于这些充满故事的空间,沉浸在用镜头书写的音乐文化故事中。这种开放式、沉浸式的体验,真正实现了上海音乐学院 “打开围墙,让音乐融入城市” 的理念,让民族志纪实影像的学术成果生动地融入公众视野。

思南公馆现场

上海电影博物馆现场

2025年7月20日下午,第四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映暨国家音乐影像志双年展颁奖典礼在上海电影博物馆艺术影厅隆重举行。活动由策展人程俏俏主持。程俏俏提到,本届影展与往届最大的不同是设计了“敢想·敢拍·敢讲”开放麦这一环节。鼓励未完成、在生长中的影像想法被大胆表达,旨在打破导演、评委与策展人之间的传统权力结构,打造一个开放、平等的对话空间,让不同角色的参与者围绕影像创作中的困惑与灵感,坦诚交流、互相汲取,为音乐影像志的未来可能性探寻新的突破口。

为鼓励大家拍摄出更专业、更具学术性的影片,本届影展共设置了“最佳音乐学术探索奖”“最佳音乐器物影像奖”等涵盖音乐学术探索、田野纪实、教学、器物、社群、传承与创新等多个维度的11个单项奖及金、银、铜3个综合大奖,共14个奖项。

通过本届展映,所有创作者、演奏者、评委、观众在同一个空间与时间内尽情表达、思考、连接、对话,并不断延伸,形成新的起点。

颁奖典礼现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182.44.5.115/yule/1753358432a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