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央视硬刚,宁可退圈也不讨好资本,71岁的陈佩斯终于扬眉吐气!

admin2025-07-22  9

这一次,陈佩斯终于扬眉吐气了!

截止7月22日下午15:00分,《戏台》的点映票房已经达到了5080万。

从最初的“预售票房”26万,到点映5天票房爆发式增长。

八零后们终于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

《戏台》这部电影在点映之前,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宣传。

因为不是商业大片,根本不符合资本的要求,其排片几乎全被安排到了午夜场。

80后们怒了!

因为陈佩斯是他们的童年记忆,是他们的快乐源泉,他们一直欠陈佩斯一张电影票。

大家集体走进电影院观看《戏台》,这一看了不得。

这部电影被评价是“近10年来最棒的喜剧电影”,是真正有嚼劲有深度的电影!

据悉,陈佩斯为了拍摄《戏台》,砸上了全部身家,一共投资了上亿。

就在2天前,朱时茂还泪洒路演大厅,担心陈佩斯会血本无归。

现今,《戏台》好评如潮,后期上映后,票房肯定还会大涨。

除了票房分账,网络版权、电视版权、海外发行和周边商品版权等,陈佩斯还能拿回一部分成本。

这一次,因为不向资本低头消失26年的陈佩斯,终于扬眉吐气了。

陈佩斯15岁那年,陈强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内蒙古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

农场的生活太苦了,吃不饱穿不暖,天天风吹日晒,干活干到崩溃。

除了劳动,陈佩斯作为 员,每天还得训练。

因为体力消耗过大,他根本吃不饱,一听说哪里有吃的,他的两个眼睛就冒绿光。

后来不知听谁说“搞艺术的顿顿都能吃大锅菜和大馒头,还不用干体力活”,他心动了。

任凭陈强怎么阻拦,陈佩斯也不听。

陈强吃够了当演员的苦,年轻时因为演黄世仁差点被台下的小兵打死;

后来又因为这个工作被下放,说起来一把心酸泪。

可陈佩斯不听,宁可被打也要考,因为能吃饱饭。

那个年代流行杨子荣那种“长相周正”的演员,像陈佩斯这种贼眉鼠眼的,根本不受欢迎。

再加之陈强的身份,陈佩斯先后遭到了北京军区文工团和总政话剧团的拒绝。

陈佩斯不死心,只要听说有单位招演员他就去,哪怕被奚落他也不在乎。

其实陈佩斯打小就很有表演天分。

他的五官表现力很强,模仿起陈强来惟妙惟肖,时不时还展现出超高的喜剧天分。

注定是吃这行饭的人。

陈佩斯上小学时,老师让他用“五彩缤纷”造句。

他张口就说“我放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豆花屁”,全班哄堂大笑,老师差点被气到心梗。

因为这事,陈强被请到学校批评,回家就让陈佩斯吃了一顿“竹笋炒肉”。

可事后,陈强想一想儿子的造句,自己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眼看着儿子上蹿下跳的要当演员,陈强有些心疼,一直在偷偷想办法帮他。

1973年,八一制片厂要成立一个学员队,开始在全国各地招生。

陈强就把陈佩斯交给了田华,让他跟着学 声乐、台词、走台步等等。

第一考试时,陈佩斯朗诵了两首诗歌,演了一个小品,很轻松就被录取了。

可有人不服,说田华给陈佩斯走后门,并要求陈佩斯“再考一次”。

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八一制片厂又换了好几个老师来考验陈佩斯。

结果他毫不紧张,即兴表演了好几个节目,征服了现场的老师,顺利成了八一制片厂的演员。

因为长相问题,陈佩斯早年在台上,不是演小兵,就是演土匪头子,几乎没有拿到过什么正经角色。

陈强调侃他,他表示不服,说“你和我妈把我生成这样,我有什么办法,要是把我生成杨子荣那样,我还用演坏人”?

陈佩斯真正开始演正角,是在陈强回到北京后,由王好为导演的《瞧这一家子》。

这部戏的剧本是有北影厂电力厂的工人所写,王好为觉得很有意思,决定好好做一下。

再加之当时的大环境下,八一厂已经很久没有拍喜剧了,于是将该剧提上了日程。

该戏1979年上映后,获得一致好评,陈佩斯终于有了一点名气。

这部戏打开了新的喜剧片市场,也将陈佩斯这个演员和“喜剧”划上了等号。

后来的《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帽经理》等片子,基本都是这个风格。

提及陈佩斯,就绕不过朱时茂。

这对小品界的“黄金搭档”,时至今日依旧是八零后心中的“无冕之王”。

朱时茂比陈佩斯幸运的多。

因为长相周正,他16岁就考入了福州文工团。

1982年因为在《牧马人》中饰演了许灵均一角,朱时茂一夜爆红。

一年后,他就被调入了八一制片厂工作。

朱时茂进入八一厂时,陈佩斯早已是厂里的“老油条”。

当时的八一厂内只有一部公用电话,每当休息时间,电话前总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等待打电话的时间里,陈佩斯和朱时茂恰好排在一前一后,于是聊成了朋友。

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很乱。

演员们虽然是正式工,但工资很低,很多人都偷偷在外走穴,以此补贴生活。

陈佩斯和朱时茂一拍即合,俩人私下开始排演一些小段子,然后结伴去走穴,在当时可赚了不少钱。

即使干私活,他俩也干的风生水起。

1983年,两人拍的喜剧段子《考演员》在哈尔滨爆火,引起了春晚导演黄一鹤的注意。

恰好黄一鹤认识陈强,就对陈佩斯和朱时茂发出了邀请。

两人经过数次商讨,最终排演了《吃面条》。

《吃面条》在彩排时,就经常逗得工作人员捧腹大笑,黄一鹤本人也十分喜欢。

可这个小品没啥意义,不符合春晚的基调,直至年三十下午都没定下“到底要不要让他们上”。

直至最后一刻,黄一鹤拍板“上吧,出了问题我担着”。

就这样,观众在1983年的春晚上看到了《吃面条》,并记住了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名字。

过完春节后,两人去逛公园。

刚进去一小会儿就被大爷大妈们围住了,大家一边笑一边说“哎呦,这不是吃面条那俩人吗,哈哈哈哈”。

直至此时,陈佩斯和朱时茂才意识到“他俩是真火了”。

就连他俩去走穴时的出场费,都比之前涨了几十倍。

此后的10年时间里,陈佩斯和朱时茂成了“黄金搭档”,也成了“小品之王”。

《羊肉串》、《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王爷与邮差》等小品。

都是80后记忆中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经典。

可是自打1999年开始,春晚上就再也看不到他俩的身影了。

那些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太火了。

央视国际看到了他们的价值,背着他们出版了“小品合集”。

他们既没有征得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同意,也没有支付版权费,行为十分无赖。

陈佩斯和朱时茂在1996年就发现了这件事,但本着以和为贵的态度,并未追究。

当时央视国际也承诺,不会再侵权。

谁知道到了1998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发现,他们还在销售这个合集。

于是,他们一纸诉状就把央视国际告上了法庭,并要求对方赔偿166万。

要知道,当时的视频渠道很少,央视是绝对的权威存在。

一旦和他们撕破脸,就等于自断后路。

可陈佩斯和朱时茂不想像资本低头,依旧坚持打官司。

最终,他们赢了官司,但也得罪了资本,再也没有登上过春晚。

陈佩斯离开舞台后,买了一大片地,开始种果树。

因为好几年没有收入,他一直在吃老本。

后来在杨立新的帮助下,他被人艺邀请去演话剧,才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次的《戏台》就是由一部经典话剧改编,其中倾注了陈佩斯全部的心血。

沉寂26年归来,出手就是一部高质量作品。

即使不向资本低头,不出现在荧幕前,陈佩斯依旧拥有强大的精神内核和专业能力,依旧可以成功逆袭。

现今,陈佩斯71岁了,往后可能再也没有精力拍摄新电影了,希望《戏台》大卖,票房破10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182.44.5.115/yule/1753185653a423.html